在中国历史上,春秋以剧烈的社会变革而闻名。有的政权在激烈的风云变幻下衰亡消失红牛策略,有的则变得更加强大兴盛,晋国显然属于后者。从叔虞开始,晋国的国土面积并不大。《春秋大事表》中写道:“是时周新东迁,列侯未甚兼并,沈、姒、蓐、黄处在太原,虞、虢、焦、滑、霍、杨、韩、魏列于四境,晋于其中,特弹丸黑子之地,势甚微。”晋国之所以能从一个平平无奇的小国发展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两大诸侯国之一,与一个人密不可分,这个人就是晋献公。
在晋献公之前,晋国领土的扩张力度非常小,而到了晋献公时期,扩地强度大增。《韩非子》中记载:“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战十有二胜。”通过不断地兼并小国,晋国的疆域得到了极大地扩展。不过,晋献公扩地战争的胜利并非仅仅因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也因其周密的谋划。攻灭虢国就是晋献公扩地中最精彩的智取。此战胜利后,晋国彻底扫清了虢国这一发展过程中的障碍。
虢国:曲沃之大敌
从宗法制的角度来看,晋献公一系得位非正,这是因为晋国的大宗应该是翼,而非晋献公一系的曲沃。晋国的国君本身出自翼,但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封其叔父桓叔于曲沃,从此曲沃一系壮大,曲沃以小宗的身份与翼展开了晋国统治权的激烈争夺。经过67年的内乱,曲沃取得了胜利,史称“曲沃代翼”。曲沃代翼后,出自曲沃的第一任晋国国君就是晋献公的父亲晋武公。
展开剩余76%需要指出的是,在长达67年的曲沃代翼中,曲沃始终处于优势地位,之所以花费如此之久的时间才代翼成功,是因为身为大宗的翼有着更多的外部支持,虢国就是翼身后的重要外援。如公元前718年,晋鄂侯卒,曲沃庄伯兴兵伐晋,本来代表大宗利益的周桓王竟然支持曲沃,这使得曲沃庄伯的伐晋之役异常顺利。不过,周桓王很快就发现了自己的失误。进入东周以后,周天子的实力与威望都远不及西周,旨在恢复西周荣光的周桓王希望通过削弱诸侯势力的方法来达成目的。最开始周桓王觉得翼是晋国最强大的势力,支持弱小的曲沃能够削弱晋国的力量。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周桓王很快发现自己判断有误,原来曲沃才是实力占优势的一方。因此,周桓王很快调整了自己的策略,改为支持翼。值得注意的是,周桓王政策的调整是通过虢国来进行的。《左传·隐公五年》记载:“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随着虢国的介入,原本占优势的曲沃败下阵来。从虢国能够轻易改变曲沃与翼的战局来看,虢国的实力不容小觑。
这并不是虢国第一次干涉曲沃代翼。公元前704年春,曲沃武公灭翼。当年冬,虢国立晋哀侯之弟缗于晋。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伐灭晋侯缗,以晋国宝器重赂周釐王,曲沃代翼最终成功。从史籍记载不难看出,公元前704年曲沃武公灭翼时,翼已经基本没有抵抗能力了,但直到公元前678年曲沃代翼才最终成功红牛策略,显然虢国在这一时期充当了翼的保护者。
曲沃代翼后,虢国对曲沃的优势地位依然没有动摇,如晋献公九年(前668年),虢国还在秋冬两季分别入侵晋国。可见,对于晋献公的曲沃一系来说,虢国一直都是强大的对手,若不消灭虢国,晋献公是无法向南扩地的,灭虢势在必行。
假道伐虢
面对虢国这样强大的对手,晋献公十分谨慎。晋国的扩地并没有从虢国开始,而是从别的方向入手,北部的耿、魏、霍诸国便成为晋献公扩地的首要目标。随着征伐的胜利,晋国的疆域扩展到了晋南地区的北部边沿,此时如果不能将虢国的地域纳入晋国版图,那么对南方的经略就无从谈起。就这样,南方的虢国又一次进入了晋献公的视野。早在晋献公十年(前667年),晋献公还曾认真考虑过攻打虢国的可能性,但经过晋国大夫士蒍的劝说,他打消了这个念头。士蒍的核心观点就是虢国势大,需要在实力被削弱、民心不附之时方可攻打。晋献公十七年(前660年),虢国还击败了军力极盛的犬戎。显然,要想短时间内从正面击败虢国是不可能的。就这样,身处晋国与虢国之间的虞国就成为了晋献公的目标。
虞国实力并不强,但地处虢国与晋国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晋国能从虞国借道,击败虢国的成功率将大为提高。于是,在晋献公十九年(前658年),晋献公派大臣荀息以良马、美玉为礼,向虞国借道伐虢。重赂之下的虞公同意借道,晋国也因此取得了对虢战争的一次大胜,攻取下阳而还。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道,希望一举平灭虢国。面对晋国的第二次借道,虞国国内爆发了大争论,大臣宫之奇对此次借道表达了极为强烈的反对。他认为,虢国和虞国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如果虢国灭亡,仅存虞国是无法应对日渐扩张的晋国的,虢国的存在为虞国提供了安全上的保障。
面对宫之奇的苦谏,虞公不以为然,因为他关注的重点在血缘和祭祀上。基于血缘,他认为晋国与虞国有着血亲关系,因此晋国是不会灭掉虞国的;基于祭祀,他认为虞国祭祀祖先时恭谨守礼,祭品丰盛洁净,因此会得到祖先的庇佑。
虞公的这两个理由今人殊难理解,甚至觉得不可理喻,但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这两个理由就显得合理了起来。周代最重要的两个制度是宗法制和分封制,这两个制度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周代的统治基础。简言之,宗法制是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弟分封的一项制度;分封制是以出身、血缘、功劳等方式分封贵族土地的一项制度。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共同作用下,与周天子有着血缘关系的诸侯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血亲诸侯国的权力来源是与周天子共同的祖先,虞公的想法便可以理解了。
不过此时距西周分封已经过去数百年,周天子原本制定的天下秩序已经崩坏,虞公在意的这两点不被晋献公所重视。宫之奇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点。晋国与虞国存在血亲关系,与虢国也同样存在血亲关系,如果细究起来,晋国与虢国的血亲关系比与虞国的血亲关系更加亲近。周天子是“周太王—季历—周文王—周武王”一系的后代,晋的先祖是周武王之子,虢的先祖是季历之子,虞的先祖是周太王之子,但数百年之后,这层本就淡薄的亲缘关系还能价值几何呢?宫之奇并没有说服虞公,虞公仍然坚持借道给晋国。宫之奇见劝谏无果,只好带领族人离开虞国避祸。果然,凭借着虞国的借道,晋献公成功攻灭虢国,一举消灭强敌,之后又灭掉了虞国。
由于晋献公不断地征伐扩地,晋国的版图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到了晋献公后期,晋国已经“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翟,东至河内”。
历史如江河般滚滚向前,后世提起晋国,最先想到的必然是晋文公的霸业。其实公子重耳流亡多年,甫一回国便能与楚国展开决战并战而胜之,显然与献公扩地打下的坚实基础密不可分。晋文公能继齐桓公之后成为霸主红牛策略,非止文公之功。晋献公作为一代雄主,对晋国的贡献不可磨灭。如今晋献公的扩地事业已经鲜为人知,“假道伐虢”和“唇亡齿寒”两个成语却因此流传了下来。后人在用到这两个成语之时,不知是否会对当年虞公的错误决定而凭吊叹息呢?
发布于:北京市财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